自2003年以汽車仿真技術叩開職業教育大門,景格科技的九年創業征程,始終圍繞“汽車專業建設”這一核心命題展開。見證了企業從“單一仿真工具研發”到“體系化課程解決方案輸出”的轉型,更清晰勾勒出一條始于2011年的前瞻性路徑——在行業聚焦“工具賦能”的階段,景格開始思考“汽車專業內涵建設”,并將“課程建設專業化”作為核心抓手,通過“崗位錨定、技術同步、資源閉環、育人融貫”的實踐邏輯,構建起與產業需求同頻、與教育規律契合的汽車專業課程體系,為職業院校汽車專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一、2011年的前瞻性布局:從“仿真破局”到“課程內涵”的早期探索
2011年的汽車職業教育領域,課程建設面臨兩大核心痛點:一是“抽象知識難落地”,《機械識圖》中二維圖紙與實物部件的銜接斷層,《發動機構造維修》中“配氣機構運動原理”等內容只能依賴教師口述;二是“實訓教學高門檻”,發動機拆裝、底盤故障診斷等實操環節,因設備成本高、安全風險大,多數院校難以開展系統性訓練。正是洞察到這一痛點,景格科技以“仿真技術”為切入點,但并未止步于“工具供給”——在2011年的早期實踐中,景格便已將“課程內涵建設”納入規劃,根據專業建設的系統性和產業性思考:“仿真工具不是終點,而是重構課程內容、優化教學邏輯的起點”。
(一)仿真技術與課程內容的首次深度融合
景格的早期探索,始終圍繞“讓課程內容從‘抽象’變‘可感’”展開,針對汽車專業核心基礎課程,開發了首批“仿真課程模塊”:
-針對《機械識圖》:突破傳統“圖紙講解”模式,將汽車發動機缸體、底盤傳動軸等核心部件的二維圖紙,轉化為可旋轉、可拆解的三維仿真模型。學生無需依賴實物,即可通過仿真系統觀察部件的“截面結構”“裝配關系”,甚至模擬“零件組裝順序”,徹底解決了“看圖紙懂結構難”的課程痛點。
- 針對《發動機構造維修》:開發“仿真拆裝+虛擬故障”雙模塊。在“仿真拆裝”模塊中,學生需按照產業規范完成“曲軸連桿機構拆裝”,系統會實時提示“螺栓擰緊力矩”“零件清潔要求”等關鍵步驟,避免實操中的不規范操作;在“虛擬故障”模塊中,教師可預設“活塞敲缸”“氣門密封不良”等故障場景,學生通過觀察仿真系統中的“異響模擬”“氣缸壓力變化”,學習故障診斷邏輯,讓抽象的“故障原理”變得可操作、可驗證。
(二)課程建設專業化的早期邏輯雛形
2011年的實踐,已顯現出景格“課程建設專業化”的核心邏輯:課程內容必須錨定崗位能力,課程資源必須配套教學全流程。彼時,景格便聯合院校開展“汽車維修崗位調研”,梳理出“發動機拆裝崗”“底盤檢修崗”的核心能力要求,并將其拆解為《發動機構造維修》《底盤構造與維修》的課程知識點。例如,針對“發動機拆裝崗”的“規范操作能力”,在仿真模塊中設置“拆裝步驟評分系統”;針對“底盤檢修崗”的“故障診斷能力”,在虛擬故障模塊中融入“故障樹分析”工具,讓學生掌握“從癥狀到原因”的崗位思維。
這種“從崗位需求倒推課程內容”的思路,區別于當時行業普遍的“工具導向”模式,成為景格課程建設專業化的起點?!熬案裱芯空唛_始就意識到,沒有內涵的課程,再先進的工具也只是‘空殼’;汽車專業課程建設,必須先想清楚‘要培養什么能力’,再設計‘用什么工具、教什么內容’”。
二、課程建設專業化的九載深耕:四大核心維度的體系化實踐
歷經九年迭代,景格從早期探索,深化為“崗位能力為核心、技術同步為支撐、資源閉環為保障、育人為目標”的課程建設專業化體系,且每一個維度都與汽車專業具體課程深度綁定,形成可落地、可復制的實踐路徑。
(一)核心邏輯:以“崗位能力拆解”重構課程內容
課程建設的核心邏輯,始終是“產業需要什么崗位,崗位需要什么能力,課程就教什么內容”。這一邏輯被反復強調為“課程專業化的根本”,并形成了標準化的“崗位能力拆解流程”:
1.崗位調研:聯合車企、維修企業梳理汽車行業核心崗位(如發動機維修技師、新能源汽車電控工程師、汽車美容技師等);
2.能力拆解:將每個崗位的“核心能力”拆解為“知識目標+技能目標+素養目標”(例如“發動機維修技師”需掌握“發動機結構知識”“拆裝規范技能”“安全操作素養”);
3.課程匹配:將拆解后的能力目標,對應到具體課程中,重構課程章節與教學模塊;
4.動態更新:每半年聯合產業端更新崗位能力要求,同步調整課程內容,確保課程與產業無脫節。
以汽車專業核心課程為例,這一邏輯的落地效果尤為顯著:
- 《底盤構造與維修》:傳統課程多按“傳動系統、行駛系統、轉向系統、制動系統”分章節,景格則按“底盤檢修崗”的工作流程,重構為“底盤故障診斷→傳動系統維修→制動系統調試→新能源底盤專項”四大模塊。例如“制動系統調試”模塊,不僅講解傳統液壓制動系統,還融入“新能源汽車電子駐車制動(EPB)調試”,且教學內容嚴格參照車企“制動系統維修標準”(如剎車片間隙調整參數、制動液更換流程),讓學生學到的就是崗位要用的。
- 《汽車電氣與電子控制類課程》(含《汽車電工》《汽車電器設備》):針對“汽車電氣維修崗”的能力需求,將課程內容拆解為“電路分析能力→電器設備檢測能力→電控系統診斷能力”。例如《汽車電器設備》中,先通過“電路仿真模塊”讓學生掌握“蓄電池充放電電路分析”,再通過“實訓臺架”實操“發電機檢測”,最后通過“虛擬電控系統”模擬“ABS系統故障診斷”,形成“知識-技能-應用”的遞進式教學,完全匹配崗位“先分析后檢測再診斷”的工作邏輯。
(二)技術支撐:與產業技術同步,避免課程“滯后性”
汽車產業技術迭代迅速(如從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,從傳統機械控制到智能電控),課程內容若不及時更新,培養的學生將難以適應崗位需求。景格自2011年起,便將“課程技術同步產業”作為核心原則,“課程專業化的生命線”,具體實踐體現在三大層面:
1. 前沿技術快速融入課程
針對《現代汽車技術》這門“銜接產業前沿”的課程,景格建立了“車企技術引進-課程轉化-資源開發”的快速響應機制:
- 2015年新能源汽車興起時,率先將“三電技術(電池、電機、電控)”納入課程,開發“電池包仿真拆解”“電機控制器故障診斷”模塊;
- 2020年智能駕駛技術普及,立即引入“ADAS系統(車道保持、自適應巡航)”教學內容,配套“智能駕駛仿真實驗室”,學生可在虛擬環境中模擬“ADAS系統標定”“傳感器故障排查”,避免實車實訓的高成本與高風險;
- 2023年針對“汽車輕量化技術”,在《汽車制造工藝類課程》中增設“鋁合金車身焊接工藝”模塊,配套“虛擬焊接實訓臺”,讓學生掌握產業最新制造技術。
2. 傳統課程注入“技術新內涵”
對于《發動機構造維修》《機械識圖》等傳統課程,景格并非簡單替換內容,而是注入產業新技術元素,讓老課程煥發新活力:
- 《發動機構造維修》:在“發動機拆裝”模塊中,加入“混合動力發動機(如豐田THS系統)拆裝流程”;在“故障診斷”模塊中,融入“發動機電控單元(ECU)數據流分析”,讓學生既掌握傳統機械維修技能,又具備電控系統診斷能力;
3. 實訓設備與產業設備“同規格”
景格深知“實訓是課程落地的關鍵”,因此研發的實訓設備均參照產業一線標準:
- 針對《汽車檢測與診斷類課程》,開發“汽車故障診斷實訓臺”,其硬件配置(如診斷儀型號、傳感器類型)與比亞迪、大眾等車企4S店的設備一致,學生在學校實訓的操作流程,與企業實際診斷流程完全相同;
(三)資源保障:構建“虛實結合、學練考一體化”的課程資源閉環
課程建設專業化,離不開配套資源的支撐。便著力打造“仿真資源+實訓資源+教學平臺+考核體系”的資源閉環,確保每一門課程都有“全流程資源支撐”,“讓課程教學‘有工具可用、有標準可依’”。
1. 仿真資源:解決“抽象知識難落地”問題
景格的仿真資源并非孤立的“動畫演示”,而是與課程知識點深度綁定的“交互式教學模塊”:
- 《汽車電工》中“電路故障分析”模塊:學生可自主搭建“汽車燈光電路”,并手動設置“短路、斷路”故障,通過仿真系統觀察“電流變化”“燈泡亮度變化”,直觀理解故障原理;
- 《汽車設計類課程》中“汽車造型設計”模塊:提供“三維建模仿真工具”,學生可參照產業設計流程,完成“汽車車身曲面設計”“空氣動力學模擬”,并生成設計報告,契合汽車設計崗位的“數字化設計能力”需求。
2. 實訓資源:實現“技能從虛擬到現實”的轉化
景格的實訓資源遵循“從仿真到實操”的遞進邏輯,與課程模塊一一對應:
- 學習《發動機構造維修》的“發動機拆裝”仿真模塊后,學生進入“發動機拆裝實訓車間”,使用與仿真系統操作邏輯一致的實訓臺架,完成“真實發動機拆裝”,系統會通過傳感器記錄“拆裝步驟規范性”“螺栓擰緊力矩準確性”,并實時評分;
- 學習《底盤構造與維修》的“EPB系統調試”仿真模塊后,學生在“底盤實訓臺”上實操“EPB系統初始化”“故障碼清除”,實訓數據同步上傳至教學平臺,教師可實時查看學生操作情況。
3. 教學平臺:打通“教-學-練-考-管”全流程
景格開發的“汽車專業教學平臺”,是課程資源閉環的核心樞紐:
- 對教師:提供“課程備課系統”(含標準化教案、課件、仿真模塊調用權限)、“實訓管理系統”(可查看學生實訓數據、生成學情報告)、“考核命題系統”(含產業案例庫,可自動生成考核試卷);
- 對學生:提供“自主學習系統”(可反復觀看仿真模塊、復習課程知識點)、“實訓報告系統”(需按產業標準填寫實訓數據)、“職業規劃系統”(含汽車行業崗位介紹、技能提升路徑)。
4. 考核體系:以“崗位標準”為考核依據
景格課程的考核體系,徹底打破“紙質考試為主”的傳統模式,以“崗位能力達標”為核心:
- 過程考核:占比60%,包括“仿真操作得分”“實訓操作規范度”“作業完成質量”(如《汽車營銷與管理類課程》的“客戶溝通方案設計”);
- 終結考核:占比40%,采用“崗位場景化考核”,例如《汽車維修類課程》的終結考核的是“新能源汽車充電故障診斷”,學生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“故障排查→原因分析→維修方案制定”,考核評委由院校教師與企業技師共同擔任,確保考核標準與崗位要求一致。
(四)育人融貫:讓課程成為“技能+素養”的培養載體
“課程建設專業化”不僅是“教技能”,更是“育人才”。便將“工匠精神、安全意識、職業素養”融入課程建設全過程,強調“專業課程要‘技德并修’”。
1. 工匠精神融入實訓細節
在每一門實操課程中,通過“標準設定、細節考核”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:
- 《發動機構造維修》實訓中,要求學生“拆裝后的零件需按順序擺放”“工具使用后需歸位”,并將其納入考核;
- 《汽車美容》課程中,對“車身拋光”的考核標準細化到“拋光痕跡消除度”“車漆亮度值”,讓學生理解“專業就是對細節的極致追求”。
2. 安全意識貫穿課程始終
汽車維修、檢測等崗位存在安全風險,將“安全意識”作為課程的“必修課”:
- 《汽車電工》課程開篇即設置“電氣安全實訓模塊”,學生需通過“觸電模擬體驗”“安全操作規程考核”,才能進入后續學習;
- 實訓設備均配備“安全防護系統”,如《底盤構造與維修》實訓臺架,若學生未佩戴安全帽,設備將自動鎖定,強制培養“安全第一”的職業習慣。
3. 職業素養對接崗位需求
通過“場景化教學”,讓學生提前適應崗位的職業素養要求:
- 《汽車營銷與管理類課程》中,開發“客戶投訴處理仿真場景”,學生需模擬“客戶因汽車維修效果不滿投訴”的溝通過程,不僅要掌握“故障解釋技能”,還要學會“同理心溝通”“責任擔當”;
- 《汽車制造工藝類課程》中,引入“汽車生產車間5S管理標準”,要求學生在實訓中遵循“整理、整頓、清掃、清潔、素養”原則,契合制造企業的崗位素養需求。
三、九載實踐的核心價值:為汽車專業內涵建設提供“專業方案”
從早期探索到如今的體系化實踐,景格科技的課程建設專業化之路,不僅是企業自身的成長,更為職業院校汽車專業內涵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“專業方案”,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三個層面:
(一)破解“課程與產業脫節”的行業痛點
通過“崗位能力拆解”“技術同步更新”,讓汽車專業課程始終與產業需求同頻。應用本課程體系后,學生“崗位適應期”企業滿意度從65%提升至92%,與學校共同努力改變了“學校教的不夠用,企業用的沒學到”的困境。
(二)降低“專業建設門檻”的院校難題
對于多數職業院校而言,汽車專業建設面臨“設備成本高、師資能力不足”的難題。景格的“虛實結合”資源體系,既通過仿真資源降低了對“大量實車設備”的依賴,又通過“教師培訓+標準化資源”解決了師資能力問題。
(三)回歸“育人為本”的教育本質
景格的課程建設,始終將“培養合格汽車人”作為目標,而非單純“傳授技能”。通過“工匠精神融入”“職業素養培養”,讓學生不僅掌握“修汽車、造汽車”的技能,更養成“愛行業、守規范、有責任”的素養?!熬案耖_發的課程,不僅教會學生‘怎么做’,更讓他們明白‘為什么這么做’,這才是專業建設的真正內涵”。
四、結語:九載深耕再出發,持續賦能汽車專業內涵升級
從2003年的“仿真破局”到如今的“體系化深耕”,景格科技用九年時間,證明了“從仿真-工具-平臺-課程建設專業化是汽車專業內涵建設的核心”。不僅是企業的實踐檔案,更是中國汽車職業教育“從工具賦能到內涵升級”的發展縮影。
未來,隨著智能網聯、氫燃料電池等新技術的興起,汽車專業課程建設的內涵還將不斷豐富。景格科技將繼續堅守2011年確立的“崗位導向、技術同步、育人為本”原則,進一步深化“數字孿生課程”“AI輔助教學”等創新實踐,讓汽車專業課程始終走在產業前沿、契合教育規律,為汽車行業培養更多“懂技術、有素養、能創新”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,持續書寫汽車專業內涵建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