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2008年的云平臺為汽車職教插上“云端學習”的翅膀時,景格科技的研發團隊已在思考更深層的命題——教育不僅需要“隨時隨地的工具”,更需要“可感知、可參與、可協同”的立體場景;技術的價值不僅在于服務課堂,更應延伸至科研、產業與社會。從2003年破解“耗材危機”的3D模型微光,到2004年整車仿真的技術攻堅,2005年三大車系的體系化構建,2006年“教、學、練、考、管”的閉環貫通,2007年理虛實一體化的破壁行動,2008年云平臺(JG-COROLLA 2008)的生態化賦能,六年垂直深耕如同為2009年鋪就的“技術河床”:
這一年,景格以“虛擬仿真實訓中心”為核心,實現從“數字化平臺”到“場景化生態”的跨越,將“虛實結合、軟硬結合、文化與專業結合”的理念注入空間設計,更以分層模塊化架構承載起“教學驗證、科研探索、學生探究、社會培訓、社區科普”的多元功能,如同打造了一座“四維價值容器”。最終在廈門全國汽車專業大賽總結會上,以國內首個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的創新模式,為中國汽車職教人才培養開啟“場景化教學”的新紀元。
一、積淀與動因:六年技術鋪就的場景化基石
2009年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的誕生,既是景格六年技術積累的必然結果,也是對職教“能力本位課程觀”與“多元價值需求”的精準回應,如同為“工具”找到適配的“容器”,讓技術的光芒照亮更廣闊的領域。
(一)技術積淀:從“分散模塊”到“系統集成”的鋪墊
2003-2008年,景格累計的四大核心技術資產,成為實訓中心的“骨架”:其一,多維度資源庫,涵蓋3大車系30余款車型的50萬組實車數據、1200個零部件3D模型、213類故障圖譜,以及2008年云平臺沉淀的2000+教學資源(含課件、實操視頻),為多元功能提供“內容血液”;其二,理虛實聯動技術,2007年驗證的“虛擬數據-實車硬件”同步協議(JG-LXR 2007)、2008年優化的“云-邊-端”協同架構,確保實訓中心內虛擬仿真與實車操作的無縫銜接,為科研數據采集、社會培訓實操提供技術保障;其三,個性化教學工具,2008年成熟的教師PPT編輯器、學生云端成長檔案,為實訓中心的“因材施教”與“過程追溯”提供工具支撐;其四,賽事適配經驗,2008年卡羅拉賽事專項模塊的開發,讓實訓中心具備“教學-賽事-培訓”的雙向適配能力。
(二)需求動因:從“課堂痛點”到“多元價值”的延伸
2008年底至2009年初,景格聯合52所職業院校、多家汽車4S店及3個社區服務中心開展調研,發現單一“教學工具”已無法滿足多元需求:院校不僅需要“項目化教學載體”,更渴求“教學驗證與科研的平臺”;學生不僅需要“實操機會”,更期待“團隊探究與能力展示的空間”;企業需要“高效的技術培訓模式”,避免傳統培訓“耗時長、風險高”;社區則希望有“汽車文化科普的窗口”,滿足青少年與愛好者的探索欲。正如廈門工商職業技術學校的陳主任所言:“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能做題、能實操的工具,而是一個能連接課堂、科研、企業與社會的‘汽車教育生態體’。”
(三)設計理念:以“三維結合”錨定多元價值
基于技術積淀與需求調研,景格確立2009年實訓中心的核心設計理念——需求導向下的“三維結合+多元賦能”:
虛實結合:虛擬仿真負責“風險操作、流程推演、數據建模”(如高壓電路故障模擬、科研數據仿真),實車硬件負責“真實觸感、結果驗證、實操培訓”(如實車電壓測量、企業技師實操訓練),二者通過2008年迭代的數據中臺聯動;
軟硬結合:2008年的云立方資源庫、教學管理系統,與改造后的實車臺架、交互終端深度適配,支持“軟件調參-硬件響應-數據反饋”的實時閉環;
文化與專業結合:空間設計融入汽車產業文化(如豐田精益生產標語、大眾工匠精神展示墻),讓專業學習、技能培訓與職業素養、文化科普同步發生;
多元賦能:在滿足教學核心需求的基礎上,預留科研接口、培訓模塊與科普功能,讓實訓中心成為“服務教育、鏈接產業、反哺社會”的綜合體。
二、核心與突破: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的“四維創新”與多元功能延展
2009年,景格耗時9個月,完成“虛擬仿真實訓中心”的研發與落地,從理念、架構、場景、功能四個維度,構建起國內首個“場景化實訓生態”,既解決傳統實訓“碎片化、單一化”的局限,更讓技術價值延伸至科研、產業與社會。
(一)技術架構:分層模塊化的“可生長”設計
為承載多元功能,景格采用“分層模塊化”架構,將實訓中心拆解為“感知層-核心層-應用層-服務層”四層,每層包含獨立模塊,可按需組合適配不同場景,如同“搭積木”般靈活:
1.感知層(硬件交互端):承擔“虛實數據采集與反饋”功能,為多元場景提供“觸感與數據入口”,包含三大模塊——
- 實車實訓模塊:改造后的豐田卡羅拉、大眾朗逸實車臺架,加裝16路數據采集傳感器,可實時傳輸轉速、油壓等128項參數,既滿足學生實操,也為教師科研提供真實數據;
- 虛擬交互模塊:簡易觸控終端(支持3D模型拖拽)、震動反饋手柄(模擬螺栓擰緊手感),解決“虛擬操作缺觸感”問題,適配社區DIY的入門體驗;
- 環境感知模塊:溫濕度傳感器、高清視頻監控設備,既保障實訓安全,也為教學驗證記錄“操作全過程”。
2.核心層:實訓中心的“大腦”,整合2003-2008年的數據資產,為多元功能提供“算力與數據支撐”,包含兩大核心——
- 數據中臺:整合車型數據、教學數據、操作數據,支持“虛擬操作-實車檢測-科研分析-培訓評價”的數據同步與追溯,教師可導出數據做科研,企業可調取記錄評培訓效果;
- 仿真引擎:升級2008年的JG-COROLLA 2008引擎,新增“多場景協同仿真”功能,可同時模擬“發動機故障+底盤異響”的復合型故障,仿真誤差控制在±3%以內,為科研仿真、賽事集訓提供精準模型。
3.應用層:面向師生、企業、社區的“功能集合”,在原有教學模塊基礎上,新增三大功能板塊,實現“一課多能”:
- 教學科研板塊:為教師提供“教學驗證+科研探索”工具;
- 社會培訓板塊:為企業技師、社會學員提供“高效實訓”方案;
- 社區科普板塊:為青少年、汽車愛好者提供“DIY體驗”空間;
4.服務層:提供“持續運維與內容更新”,包含院校專屬資源通道、企業培訓定制服務、社區科普素材包,確保實訓中心隨需求迭代而生長。
(二)場景設計:“沉浸式專業空間”的打造
景格摒棄傳統“設備堆砌”的實訓車間設計,將實訓中心劃分為三大功能區,每個區域都承載“多元場景+價值延伸”的雙重使命,讓空間成為“連接不同需求的紐帶”:
1.虛擬推演區:“理論-虛擬-科研”的銜接空間,配備20臺交互終端,墻面投影展示汽車構造動畫。這里既是學生“項目規劃”的起點,也是教師“教學驗證與科研”的基地——可通過終端調取2008年云平臺的教學數據,對比不同教學方案的效果;
2.實車實訓區:“虛擬-現實-培訓”的驗證空間,擺放3臺改造后的實車臺架,臺架旁設置“數據交互屏”。學生在此完成“虛擬推演-實車驗證”的閉環,企業技師可在此開展“高危操作實訓”(如高壓電路維修),避免直接在客戶車輛上練習;
3.協同研討與科普區:“過程-評價-科普”的互動空間,配備圓桌、白板、投屏設備與簡易汽車模型展柜。學生在此復盤項目,教師在此分析科研數據,周末則變身“社區科普角”,展柜里的3D打印零部件、屏幕上的“發動機工作原理”動畫,為孩子與愛好者打開汽車世界的大門。
(三)多元功能延展:一座實訓中心的“四維價值”
景格在實訓中心的“應用層”深度開發四大延伸功能,讓技術從“服務課堂”走向“賦能全域”,如同為不同人群打造了“專屬的技術接口”:
1.為教師:教學驗證的“試驗田”與科研探索的“實驗室”
實訓中心成為教師“將理念轉化為實踐”的核心載體,實現“教學優化”與“科研創新”的雙向突破:
- 教學驗證:讓課程設計更精準
教師可通過“教學科研模塊”驗證課程方案的有效性。以上海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李老師的“卡羅拉ABS故障診斷”課程為例,她先在實訓中心設計兩種教學流程:方案A(先理論→再虛擬→后實車)、方案B(先虛擬→再理論→后實車),通過數據中臺收集兩組學生的“操作正確率”(方案A 75% vs 方案B 90%)、“實訓耗時”(方案A 50分鐘 vs 方案B 35分鐘),最終驗證“虛擬前置”的流程更高效,進而優化全校課程體系。這種“數據驅動的教學驗證”,讓課程設計從“經驗判斷”變為“科學決策”。
2.為學生:學習體驗的“沉浸式劇場”與團隊探究的“協作場”
實訓中心改變學生“被動聽、機械練”的學習模式,通過場景化設計與協同功能,讓學習成為“主動探索、團隊共創”的過程:
- 沉浸式體驗:讓技術可觸可感
學生不再是“看圖紙學結構”,而是在虛擬推演區用震動手柄模擬“卡羅拉變速箱螺栓拆裝”,感受不同力矩下的震動反饋;在實車實訓區對照“數據交互屏”上的虛擬指引,親手測量油壓、讀取故障碼,虛實數據的實時對照,讓抽象的技術原理變得具象。
3.為社會:汽車人才培訓的“高效加速器”
針對汽車4S店、維修企業“技師培訓耗時長、成本高”的痛點,實訓中心打造“虛實結合”的創新培訓模式,依托2008年的云平臺資源與實車模塊,大幅提升培訓效率:
- 高危操作前置虛擬練:對于“高壓電池維修”“發動機拆解”等高危或高成本操作,技師先在虛擬推演區反復練習,熟練后再在實車臺架上實操,避免損壞真實車輛部件,培訓成本較傳統模式降低60%;
- 產業技術同步更新:實訓中心通過“服務層”實時同步汽車產業新技術(如2009年普及的“CAN總線升級技術”),企業技師無需外出學習,在實訓中心即可通過“虛擬仿真+實車驗證”掌握新技能。2009年,大眾、寶馬等7家汽車廠商與景格合作,將實訓中心作為“經銷商技師培訓基地”,全年培訓技師超5000人次,培訓合格率達98%。
(四)教學模式:項目化與過程化的“雙落地”
實訓中心的核心價值,仍聚焦于“能力本位”的職教理念,將“項目化教學”與“過程化體驗”從理念變為現實,構建“項目發起-虛擬推演-實車執行-協同復盤”的完整教學閉環:
1.項目化:從“知識點”到“任務鏈”
教師通過應用層的“項目化教學模塊”發起任務,如“卡羅拉整車3萬公里保養”,系統自動拆解為5個子任務:① 發動機機油更換(虛擬推演+實車操作);② 空氣濾芯檢查(實車檢測+虛擬對比);③ 制動液液位測量(數據記錄+標準對照);④ 輪胎胎壓檢測(團隊分工+協同操作);⑤ 保養報告撰寫(數據整理+分析)。每個子任務都關聯對應的虛擬資源、實車步驟與評價標準,學生以“小組為單位”完成,如同在企業中承接真實工單。
2.過程化:從“結果評分”到“全軌跡追蹤”
系統為每個項目生成“過程化記錄檔案”,包含三大維度數據:虛擬推演數據(操作步驟完整性、錯誤次數)、實車操作數據(關鍵參數誤差、操作時長)、協同互動數據(小組分工合理性、討論貢獻度)。最終評分不再是“是否完成任務”,而是“過程中的能力成長”,如廈門工商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小李,在“ABS故障診斷”項目中,虛擬推演正確率從60%提升至90%,實車操作誤差從±1.2V降至±0.3V,系統標注“故障分析能力與操作精度顯著提升”,教師據此推薦“賽事集訓模塊”的進階任務。
三、里程碑時刻:廈門發布會與“場景革命”的認可
2009年8月,廈門工商職業技術學校的實訓中心內,500余所職業院校的代表、全國汽車技能大賽裁判、汽車企業代表及社區負責人齊聚一堂,參加景格“虛擬仿真實訓中心”創新模式發布會——這是景格創業以來的第三次技術發布會,也是國內首次將“實訓空間”作為核心產品發布,現場的多元功能演示,讓“技術賦能全域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(一)發布會的“場景秀”:讓多元價值看得見
景格工程師以“卡羅拉高壓電路故障診斷”為核心,串聯起不同人群的使用場景,讓在場嘉賓直觀感受實訓中心的“全維度價值”: 1. 教師科研場景:2. 學生協同場景 3. 企業培訓場景 4. 社區科普場景,進行演示并請嘉賓們親身體驗:有的教師嘗試“教學方案對比”,有的企業代表測試“培訓模塊”,有的社區負責人咨詢“科普合作”,大家紛紛感慨:“這不僅是一個實訓中心,更是一個‘汽車教育的生態樞紐’。”
(二)專家與裁判認可:為職教實訓立標桿
評審團給出高度評價,全國汽車技能大賽裁判長王老師強調:“景格的實訓中心解決了兩個核心矛盾:一是‘教學場景與企業場景脫節’的矛盾,讓學生提前適應企業工單模式;二是‘單一功能與多元需求割裂’的矛盾,讓一個空間服務教師、學生、企業、社區,這是職教資源高效利用的典范。
四、產業與教育價值:為汽車人才培養筑牢“場景基石”
2009年,中國汽車產業迎來“新能源轉型萌芽期”,私家車保有量突破5000萬輛,汽車維修、制造人才缺口擴大至100萬,其中“具備項目化能力、規范化操作的技術人才”尤為緊缺。景格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的落地,不僅為產業輸送“適配型人才”,更以多元功能推動職教模式、培訓模式與科普模式的升級。
(一)教育價值:從“會操作”到“會解決問題”
實訓中心改變了傳統職教“重操作、輕思維”的局限,通過項目化與過程化培養,學生的“綜合能力”顯著提升。
(二)產業價值:銜接新能源轉型的“人才儲備”
景格在實訓中心的“應用層”預留“新能源汽車模塊”接口,提前接入“混合動力汽車故障診斷”等前沿內容,為2010年后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儲備人才。
(三)社會價值:汽車文化普及的“新窗口”
實訓中心的社區科普功能,讓汽車技術從“專業領域”走向“大眾生活”。2009年開展的十多場社區活動中,超80%的參與者表示“對汽車結構有了新認識”,其中15名青少年表示“未來想學習汽車專業”,為行業儲備了“潛在人才”。
(四)業績突破:開啟規模化發展的“第二曲線”
2009年底,景格年度業績突破2000萬元,較2008年增長100%,其中“虛擬仿真實訓中心”相關收入占比達70%,標志著景格從“平臺服務商”徹底轉型為“場景化解決方案提供商”,為后續全國范圍內的實訓中心建設開啟“規模化復制”的路徑。
五、結語:場景革命的啟幕,與第三階段的序章
2009年,對景格科技而言,是“技術集成、模式創新、價值深化”的三重里程碑:從技術上,實現從“數字化平臺”到“場景化生態”的跨越;從模式上,構建“空間+平臺+內容+服務”的實訓新范式;從價值上,讓“能力本位”的職教理念延伸至科研、產業與社會。
回望2003-2009年,景格的第一階段創業路,是一條“從解決單點痛點到構建生態體系”的進階路:2003年為“省耗材”做3D模型,2004年為“精準”攻整車仿真,2005年為“體系”建三大車系,2006年為“閉環”通教考管,2007年為“融合”破理虛實,2008年為“生態”搭云平臺,2009年為“場景”建實訓中心。每一步都扎根“真實需求”,每一次突破都呼應“價值延伸”。
當2009年的夕陽落在廈門工商職業技術學校的實訓中心,學生們仍在小組討論“如何優化保養流程”,教師在旁分析科研數據,社區孩子在展柜前觀察汽車模型——這正是景格六年技術探索的最終意義:讓技術不再是冰冷的代碼或設備,而是承載“教育溫度、產業需求、社會價值”的場景,讓每個與汽車相關的人,都能在此找到“成長的接口”。而這場“場景革命”的啟幕,也為景格第二階段的規模化發展,埋下了走向全國、服務全域的伏筆。